智慧物流是中国物流产业发展和转型的必由之路,对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意义重大。但当前我国智慧物流发展总体还不平衡,还存在诸多堵点。可以说,大数据时代既为智慧物流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。 01加快推进基础设施“智能化”进程 近年来,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,我国智慧物流新基建快速发展。智慧物流新基建场景的扩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未来还有很多新技术、新应用等待挖掘。“建议完善支持智能运输工具商业化运营的政策法规,加快建设具备数字化专长和熟悉业务的复合型现代物流人才队伍。”方怀瑾补充道,要支持国产智慧物流的科技创新成果,特别是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成果在全国迅速推广应用。要加快航空货运专业化整合,加快综合性航空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航空物流数字基础设施改造,提升航空货物的地面处理能力和效率,建立更加快捷、更加高效的多式联运体系。鼓励开展物流金融服务,推进物流保险发展;推动高速公路、港口码头、铁路场站、航空机场、物流园区等物流枢纽数字化改造,打通多式联运的体制障碍。 02推动数据在规范中开放协同共享 务收入分别完成830亿件和8750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30.8%和16.7%;2021年上半年中国快递业务量493.9亿件,快递业务收入4842.1亿元,成绩斐然。主要对顺丰快递的核心运营情况进行实时、可视化的监控及管理。”顺着顺丰速递总裁王卫手指的方向,委员们可以看到,大屏上显示着揽收、派件、中转、航空等实时营运数据以及对各城市、各地区营运情况的实时监控,“大数据平台实现了对40万快递小哥、近7万干支线车辆及全货机、散航的全周期过程管控,确保了快递的实时送达。” 03“刚柔并济”优化营商环境 一个共识是,相比传统物流,无人机物流具有点对点、低碳排放、地域限制小、节省人力等优势,可有效打通物流运输第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,为解决产品下乡和山货出山提供空中通道。任何一种新业态的发展,要避免无序化,一定是支持与监管并重。“随着智慧物流的快速发展,对政府的监管方式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,但从调研的情况看,政府在监管上还有些‘跟不上趟’。建立国家智慧物流信用平台,为物流公司和货主等市场主体建立统一身份编码,记录物流交易信息,建立物流信用体系,为全程有效监管提供数据来源。以智慧物流建设为契机,加快弥补乡村物流基础设施短板。“政府应增强前瞻性规划,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改造传统农产品物流模式,建立覆盖县城、乡镇、乡村的三级配送体系,推动智慧物流与乡村电商协同发展。 货畅其流,物通天下。在大数据技术的支撑和应用下,智慧物流的腾飞已成发展之势。相信随着“智能化”对物流相关“堵点”的打通,智慧物流一定能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,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支撑。